12月27日起,備受關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對公眾開放。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包括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建筑規模約30萬平方米。
三大文化建筑充分踐行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在建設歷程中,北投集團全面克服疫情影響,于2020年4月完成土護降施工,2021年6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12月實現外立面亮相;歷經1400多個日夜的連續奮戰,于2023年11月全面完成竣工驗收。
打造一體化建設的超級工程。三大文化建筑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共享配套設施及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單體建筑共同組成。在本區域前期規劃階段,經過上級部門和相關專家的科學論證,北投集團創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固有模式,實現了項目整體一體化開挖、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成為了對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群建設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據測算,較之各自獨立建設三大文化建筑的傳統模式,采取一體化共構施工方式,可減少支護樁約1400根,節省鋼筋約2180噸,減少混凝土約14500立方米,減少土釘墻面積約3500平方米,減少TRD水泥土攪拌墻帷幕工程量約78200立方米。
對標綠色建筑三星標準。北投集團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1/T 825-2015)公共建筑三星級標準對三大文化建筑進行設計、建設。三大文化建筑從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積極采用地源熱泵、室外海綿城市、光伏發電等方面綠色技術措施共計11項。據測算,三大文化建筑項目投入運營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萬噸,項目節能綠色減排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形成會呼吸的“海綿城市”。三大文化建筑區域通過設置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鋪裝、設置與綠心公園連通的運河故道景觀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滯蓄消納、生態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統和自然河道系統,可達到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設計目標。據測算,起步區內透水及再生鋪裝材料的使用率達到90.48%,可調蓄水量約4.6萬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達約3萬立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90%以上。
以智慧建造賦能工程建設。北投集團管理團隊以智慧建造賦能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搭建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BIM智慧管理平臺,有效避免了設計方案與實際施工間的重大偏離,實現了BIM竣工模型數字交付和數字化運營管理的技術突破。據不完全統計,三大文化建筑項目應用BIM技術,共發現并解決的主要設計問題2268條,減少設計變更及工程洽商414條,節約了工程建設成本,節省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三大文化建筑項目建設過程中,北投集團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發展理念,將游客的參觀游覽體驗作為設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將品質一流的文化服務、典雅流動的藝術熏陶完美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在三大文化建筑圍合區域、藏在景觀公園下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已全面進入施工收尾階段,將逐步啟動招商工作。這一項目集餐飲服務、商業配套、共享停車、地鐵交通、能源保障等功能于一體,共配套設置了1700個共享停車位,將為前來三大文化建筑及綠心公園的游客提供高品質的商業配套服務,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共享空間。
四年來,北投集團切實發揚“工匠精神”,以綠色可持續的規劃設計理念、一流的全過程代建管理水平、卓越的工程建設品質,回應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全力將三大文化建筑打造成為無愧于國家、無愧于時代的公共建筑精品力作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基因、張揚新時代民族氣質的璀璨文化明珠!